一、课题主持人周惠老师作课题方向指导 针对上个月一个月的测试,首先通过文献的阅读,理解电子成长档案与学生评价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追踪性”评价,联系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此次来反馈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组成员发表见解 汪聪老师通过文献综述的调研,我发现与电子档案袋相关的现有文献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高水平文章数量较少,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团队的课题既立足于电子档案研究的理论,又通过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希冀成为基础教育电子档案建设的范例;龚亦陈老师通过阅读高鹏老师的《借助互联网建设开放生态的电子档案袋》资料,我梳理出了“互联网+”评价与评价主体间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电子档案袋的建设使得原本单向的师对生评价变为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生+家长、师与生+专家等多方双向评价,因此这些交互主体必须建立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电子档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基础的平等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媒介的便利化进一步促进了对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现;徐偎依老师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发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评价与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与评价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片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前能够建立多元的评价性指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通过现代科技技术,保留学生过程性的资料,分析学生发展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教育与改进措施。 三、组员分配任务 初步确定了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与学生评价之间的关系,理解出电子档案能够转变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方式与评价观念,让教育评价有了新的途径。故而下阶段尝试运用“爱学仕”相关软件功能,分析其使用情况,以此来促进本课题的进一步推进。 四、展望 刘建平校长提出下一阶段可以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和“爱学仕”相关负责人联系到位,和其商讨该软件功能与本课题的适配度,如果有希望,看是否能创建相关功能。 |